金融界11月17日消息 最近,受债市波动影响,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撤,甚至出现了一天亏掉3个月收益的极端情况。
Wind数据显示,截至11月16日,银行理财破净数量达到1689只,较11月10日上升399只,占比达到4.91%。11月10日后公布净值的13582只产品中,最近一周有7722只产品录得负收益,占比达到59.29%。
净值的剧烈波动造成了投资人恐慌,不少投资人集中赎回产品。16日市场上还传出某公募基金经理亲赴银行理财子公司处,“跪求”理财子不要赎回债基。据第一财经报道称,这一情况确实属实。此外,多家理财子也接到了公募基金的电话,请求不要赎回。目前,不乏理财子连夜加班讨论如何应对赎回、兑付。
不过,17日财联社称从相关银行理财子公司求证,上述传言不实。该理财子人士表示,每次债市大跌都会有机构赎回动作,基金经理也会与机构进行协商,但上述说法显然是过度渲染,与实际不符。
理财子公司纷纷安抚投资者
在此情况下,多家理财子公司纷纷作出回应以安抚投资者。工银理财表示,将积极研判市场,做好产品净值管理,继续控制整体久期,同时持续加大估值稳定资产的投资比例,积极稳定产品净值。请广大投资者与我们一起,坚守长期价值,相信时间的力量!
中银理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信提到,面对此次回调,中银理财投研团队坚持稳健策略,尽最大努力追求回撤控制,努力打造产品的韧性,力争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持有体验;同时,也在密切跟踪研究市场变化,积极争取比较确定的投资机会,在调整中挖掘优质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。
杭银理财也表示,对于投资者已经持有的中短期固收类产品,基于中长期的债市判断,无需过于担忧当前短期的市场波动,可以继续持有以待债券市场企稳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今天,央行进行了13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为2.00%,与此前持平,加之同日有9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,实现净投放1230亿元。此举也被解读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缓解当前市场情绪。
债市暴跌是理财市场“成长的代价”
中信证券明明老师分析,债市出现大跌原因有三:第一,央行、银保监会出台具有标志意义的政策救助房地产市场;第二,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有所加剧;第三,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复苏交易。
明明分析,昨天的调整除了有上述原因以外,同业存单的调整明显超过国债和国开债,还与交易配置的操作因素有关,可能是因为部分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,不得不被动抛售部分资产。
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元年,截至2022年6月底,净值化比例已经达到了95.09%,基本接近完成。国君固收覃汉表示,理财集中赎回引发的抛压,属于是理财子净值化改造过程中成长的代价,或早或晚都会出现。
覃汉称,在几个月之前,与一些理财和公募基金的投资者交流时,普遍都比较担心利率一旦反转,已经完成净值化改造的20~30万亿规模的理财市场会出现赎回—下跌—赎回的负反馈,一致认为这是未来1~2年国内债券市场最大的灰犀牛风险。结果没有想到,这个灰犀牛风险出现得如此之快。
理财子公司作为市场独立主体,也承载着总行对理财规模扩张的殷切期待,进而导致理财子公司会和其他资管类机构一样,将规模扩张放在KPI考核的首位。
理财子公司一旦开始发力冲规模,效果非常明显,但随之而来的是,净值法下主动管理能力无法有效跟上,导致理财子希望通过借助非银机构来协同管理账户,进而衍生出类似2016年的委外模式,通过理财产品的方式买入各种类型的基金,大头主要集中在中短期限的纯债产品上,因为要与理财产品普遍期限较短进行匹配。
在初期,市场会进入正反馈模式,理财资金由于体量巨大,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足以引发一轮强劲的牛市行情。但是,一旦趋势反转,负反馈就会形成并且持续,而由于现在信息传递非常快,叠加之前的学习效应,会导致一致预期一旦形成就会出现抢跑,而当抢跑的人多了以后,就会进一步加剧这个负反馈模式。
明明也指出,刚兑产品不再,但是投资者心理预期短期内难以改变,客户对于净值未能达到业绩基准的情况短期尚可接受,但若是跌破净值或短期内急跌,则会打破很多客户的心理防线,引发赎回行为。
银行理财和基金客户习惯于“追涨杀跌”,申赎行为的“顺周期性”往往会放大市场波动,再度引发净值调整,继而再度激起赎回压力。个人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的相对有限和出于追涨杀跌的心理本能,对于市场的短期波动忍受度较差,容易引发赎回行为,机构投资者往往迫于压力不得不跟随赎回。当理财和基金抛售压力较大时,又会引发市场继续调整,继而进一步影响净值,继续引发赎回压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何时止跌?
广发固收刘郁指出,从近两年来看,我们经历过两轮机构行为时刻。第一轮是2020年11月永煤违约之后,机构出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忧,赎回部分基金,从而引发基金折价卖券的行为。这样的调整,最终以央行公开市场加大投放,呵护流动性而平息。第二轮是今年3月初,作为银行理财净值化的第一年,股票市场调整,带动一些固收+类理财净值回撤,导致其被迫赎回固收+基金,也引发了利率债的上行。这样的过程,最终以股市止跌结束。
综合过去两轮经验,如果依靠市场自身,类似于今年3月初,则可能至少要花费两周的时间,在超调加深之后,配置盘逐步进场,带动市场进入偏震荡的弱势恢复阶段。而如果央行开始呵护流动性,类似在永煤事件中(信用债连续调整三周之后),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,提振市场信心,收益率会快速下行。
覃汉表示,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,之前还在为低利率、低利差和低波动而发愁,经过本轮利率上行行情后,大幅缓解了2023年债市的配置/交易难度,也许坏事最终能变成好事。
降准降息概率显著降低
昨晚,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传递出鹰派信号。国金证券表示,央行三季度报告指出“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”,比二季度的“全球经济活动边际放缓、部分经济体硬着陆风险增加”更显悲观。而报告对国内经济研判更为乐观,不再提及“稳定经济大盘”,指出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“还不牢固”、比二季度的“尚需稳固”更为积极。
报告中,货币政策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基调表述不变,但不再提及“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”、“提振信心”等;政策重心明显向防风险倾斜,除需求侧变化带来的通胀潜在风险,还有房地产领域风险,把“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”提到“用好用足工具箱”之前,首提“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”。
需求推动的通胀风险上升,会掣肘总量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,或意味降准的可能性下降;而房地产领域风险,最紧迫的是房企债务和项目烂尾,近期加强房企融资支持政策的推出,已经在着手化解这一问题。防风险背景下,货币流动性环境或维持合理适度、不具备持续收紧的基础,但最宽松的阶段或已经过去。
覃汉指出,不再提“逆周期”等字眼,并且对流动性环境的目标定位是“适宜”,对通胀措辞从“密切关注”变成“高度重视”,并补充说明“特别是需求侧变化”带来的通胀升温可能性。至此,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明确转向,后续降准降息的概率显著降低。
本文源自金融界
免责声明: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,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vrvkongtiao.com/gupiao/12081.html